進入內容區塊

新北市泰山區公所

新北市泰山區公所

文化古蹟

  • FB
  • Plurk
  •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 小字
  • 一般
  • 大字

明志書院
特色說明:北台首學‧明志書院有「北台首學」美譽的明志書院,位於明志路二段276號,是北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史蹟之一,它比北臺灣第二所書院台北市「學海書院」整整早了80年,泰山區的明志路、明志國小、明志技術學院等都由此命名的。清乾隆28年(1763),福建汀州永定籍貢生胡焯猷鑒於北臺無學舍,而捐出瓦屋一進五間,廂房十二間的屋舍成立義學,並捐出八十甲水田做為學產,以租佃所得供應書院的各項開支。隔年夏,閩浙總督楊廷璋撰文以誌此事,並將義學命名為「明志書院」。另乾隆34年(1769)新莊墾首郭宗嘏亦響應義舉捐出一百六十一甲水田二十九甲園作為學產,使明志書院的規模更大名氣更盛。然當時北臺淡水廳衙門位於新竹,歷任淡水同知以「士途不便」之因,於乾隆46年(1781)將明志書院遷至新竹,原址更名為「新莊山腳義墊」,也由於這個義墊,泰山才有「義學」的地名。明志書院原來的規模相當大,約可容納百餘人,但因年久失修而於道光年間傾倒,現在的明志書院外觀,正是日治大正10年(1921)泰山士紳發起募捐重建,因經費因素,只建第一進正身外加兩側落廒間,廳內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貢生胡焯猷祿位」。明志書院也曾於(2003)民國92年6月因年久失修而傾塌,幸經地方人士及相關政府單位努力整修,以古蹟修復工法於民國94年(2005)恢復舊觀。◎明志書院‧敬文亭位於明志書院前,有座敬文亭,清同治13年(1874)修建此亭時留有石碑一方,記載年代及捐銀者名錄。敬文亭的原貌已難尋,現存樣式為日治大正時期重修,雖非真蹟但亦有其歷史意義。敬文亭為古人焚燒字紙的地方;科舉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和環境艱困百姓讀書識字不易的情況下,因此對學問懷有相當尊崇的態度,進而表現對文字的敬重,對於書有文字無用的紙張,必敬慎收集至敬文亭焚燒,有彰顯「過化存神」的意義。
 
頂泰山巖
特色說明:山鄉有二座泰山巖,由於泰山地勢西南高稱頂泰山,東北低稱下泰山,因此二座廟就以所在位置,區分為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座落於應化街32號的頂泰山巖,供奉主神「顯應祖師」,1985年獲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頂泰山巖俗稱崎仔腳廟或頂廟,是李符記氏之族人於清乾隆年間履台創業,由福建安溪彭內祖居地,奉迎顯應祖師寶像(老祖)來台崇祀,最初建廟廟名曰「福山巖」,清咸豐三年因分類械鬥慘遭兵燹,後由「七股」集資重建並改稱泰山巖;最近一次大修則係昭和七至十年間,由著名大廟師陳應彬率徒弟黃龜理等負責規劃建造。廟宇中的木、石雕刻及彩繪書畫等裝飾,由傳統民間故事或演義小說中取材,如二十四孝、岳母刺字、壽昌尋母、華容道關公釋曹等;同時也有反應當時社會變遷的思維,如龍柱上的小天使等,這些作品除了富含藝術之美,更有著社會教育的重要功能。顯應祖師俗名黃惠勝;因祈雨救旱靈驗,人稱黃水車。他是宋朝福建永春迎福里人,自幼不吃葷,因修道有成,為地方百姓解決很多問題。當地百姓感念其恩澤,在他圓寂後籌建一座廟以資紀念,廟名稱「泰山寺」。顯應祖師是早年泉州安溪人的區域信仰,因此可知,最早居住於山腳地區的凱達格蘭人之後,近代大量移民新莊泰山拓墾的便是泉州安溪人。泰山巖每年的農曆九月十八日,都會舉辦許多慶典或大拜拜,來慶祝顯應祖師的誕辰。
(本巖網址)
 
icon_迴紋針上、下土地公(崎頭步道)
上、下土地公(崎頭步道)
特色說明:崎頭步道中段有兩座土地公廟;位於上方的「大崎頭福德宮」一般稱「上土地公」,早期大崎頭附近原有約二、三十戶住家,大崎頭福德宮即是他們的信仰中心,他們每年農曆八月一日每戶最少派一人,從崎仔腳泰山巖旁崎頭步道起點沿路整修步道至山上各戶住家;每年農曆八月十二日配合大崎頭福德宮誕辰慶典,舉辦祈壽龜及分送丁龜活動。雖然於五、六十年代因台塑南亞設廠,讓他們搬遷他地,但他們至今每年仍團聚團聚舉辦誕辰慶典及分送丁龜活動,大崎頭福德宮顯然仍是他們聯繫感情的地方。位於下方的「崎頭福德宮」一般稱「下土地公」,以前只是一座石碑神位,位於廟旁大榕樹下,但由於樹木不斷長大,聽說這座石碑已被包覆於樹幹下了。(崎頭古道生態導覽地圖網站)
 
icon_迴紋針溝仔墘老街牌樓
溝仔墘老街牌樓
特色說明:溝仔墘老街溝仔墘老街又名仁和巷,即今明志路一段256巷。「溝仔墘」即指小溪流旁邊。清乾隆時期漢人至山腳地區開墾,在此形成聚落,小溪流則是他們引大窠坑溪水通流灌溉之用。溝仔墘它開發的早,但真正成為商業雛型,是在清光緒年間,由於位於林口往返新莊台北必經要道,林口附近的農產品,經由此陸運新莊或埒頭再船運艋舺等地,溝仔墘街自然是他們休息和採買日常用品的地方。溝仔墘街只有約100多公尺,但聚集了四十多戶人家,經營茶、米、雜貨、染布、藥房、木材、客棧、豬肉攤、剃頭店等店家,造就百年前繁榮景象,然明治37年(1904)新泰路泰林路的完成,及後的昭和4年(1929)明志路也拓寬為汽車道,溝仔墘街因此逐漸沒落。今日的溝仔墘老街,已成為純住家的社區,但我們仍然能從一些建築文物,找尋當時的景象。
 
icon_迴紋針下泰山巖
下泰山巖
特色說明:下泰山巖又名下廟、顯應祖師泰山巖。泰山區有二座泰山巖,由於泰山地勢西南高稱頂泰山,東北低稱下泰山,因此二座廟就以所在位置,區分為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兩座泰山巖奉祀主神同為顯應祖師。頂泰山巖建於崎子腳,為清乾隆年間,距今約250年,福建泉州安溪人李符記氏之祖父序彥、祖叔父序原,由其原鄉奉迎顯應祖師寶像來台奉祀於本區崎子腳。後因香火鼎盛信徒日眾,下泰山地區信眾咸認「朝山不便」醞釀分祀,距今128年前,即光緒元年(1875),由當年黃永來及蔡烏豬二位董事倡議並獲諸信徒捐應,逐自頂泰山巖分祀創建,即是今下泰山巖的由來。下泰山巖於日本大正10年(1921)曾擴建,民國56年又重修至65年完成,民國71年再修正殿圓柱等處。大正年間重修碑記崁在鐘鼓樓牆面,記載捐資者姓名、金額、用料及收支等。前殿左右牆面為民國65年所立重修碑記。廟庭前有泰山橋碑記,對街則有戲台一座。戲台對聯曰:如假如真演悲歡離合,是古是今別善惡忠奸。
 
icon_迴紋針許厝
許厝
特色說明:位於老街內側稱為後街仔的許厝,原為許家大宅,現在大部份都已改建,但從舊有牆面可以看到早期傳統建築磚牆砌法;基牆由石頭砌造,以增強房子穩固性及防潮功能;牆壁則施以「斗仔砌」工法。斗仔砌是以尺二磚砌成方斗型,內部填充泥土等夯實,這除了節省磚材外也十分美觀堅固耐用。
 
icon_迴紋針後山公園
後山公園
特色說明:經過許厝廣場沿山坡台階而上,這裡就是後山公園,公園林木茂盛景色幽靜,社區長者常於涼亭內泡茶聊天下棋,讓公園益顯祥和之氣。公園的角落也橫陳數支石柱和柱礎(柱珠),這是民國65年下泰山巖重修遺留下來的,均為日治大正年間古物,值得珍惜愛護。
 
icon_迴紋針連橫墓園
連橫墓園
特色說明:位於後山公園後方第一公墓墓區內,有一片茂密相思樹林外垣圍牆,這就是「連雅堂先生暨夫人墓」。連橫先生,字武功,號雅堂,光緒四年(1878)生於台南,十三歲時父親教他讀《臺灣府志》並告誡他:「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因此在他學問有成後,(1908)著手傾力撰寫「臺灣通史」歷經12年而成,共88篇六十餘萬字,整理記載許多臺灣珍貴史料,成為研究臺灣近代史非常重要的著作。雅堂先生於日治中期移居上海,逝世於(1936)年,民國39年獲頒總統褒揚令,民國45年由後人遷葬至此,墓誌碑文刻有當年總統褒揚令全文。
 
icon_迴紋針敢部隊指揮部碉堡遺址(文史影像公園)
敢部隊指揮部碉堡遺址(文史影像公園)
特色說明: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為防衛美軍攻擊台灣,在台灣本島部署五個師團、七個旅團,北部主要部署於台北的第六十六師團,師團長為中島吉三郎,部隊代號「敢」這就是泰山區民口中「敢部隊」的由來。「敢部隊碉堡遺址」位於明志路一段352巷底,隸屬同榮里,位居隱密視野良好的半山腰。當時是日軍戰鬥司令部,作為發號司令及參謀本部,碉堡分上下兩層,一樓設有樓梯通地下室,碉堡內部隔成一間間房室,大小不一,寬約2至4米,深約3.65至4.5米,設衛浴及辦公室,依空間研判駐軍約30至40人。基於安全考量,未開放參觀。碉堡前原有公園及土地公廟與涼亭,區公所結合區內各重要景點看板說明陳列,作為民眾參觀及鄉土教學參考。
 
icon_迴紋針辭修公園
辭修公園
瀏覽人次:3776 人 更新日期:2021-03-22
收合